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泵用轴承箱冷却回油机构,属于轴承设备技术领域。包括泵轴、推力轴承、径向轴承和轴承箱,所述轴承箱固定套接在泵轴上,所述轴承箱底部设有槽型结构的油池,所述轴承箱前后两端分别安装有径向轴承和推力轴承,所述推力轴承的后端压接有一块后轴承压盖,所述径向轴承的前端压接有一块前轴承压盖,所述轴承箱前后两端截面底部分别设有多个前回油孔和后回油孔,所述前轴承压盖和后轴承压盖内侧底部分别设有前回油槽和后回油槽,所述前回油孔的前后两端分别和前回油槽以及油池连通,所述后回油孔的前后两端分别和油池以及后回油槽连通。
公开号:CN214331241U
申请号:CN202120640889.5U
申请日:2021-03-30
公开日:2021-10-01
发明作者:强鑫涛;李晓平;李小华;卢俊龙;吴宇帆;黎小平
申请人:Ruhr Pump China Co ltd;
IPC主号:F16C37-00
专利说明:
[n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泵用轴承箱冷却回油机构,属于轴承设备技术领域。
[n0002] 目前,轴承油浴润滑,是通过把轴承部分浸入润滑油中,通过轴承运转后将油带入到轴承其它部分的一种润滑方式。油浴润滑是使用最为普遍而简单的润滑方式之一。
[n0003] 降低轴承运行温度、保证轴承箱内运行环境清洁以及密封防漏等都是保证轴承正常运行、提高轴承使用寿命的关键因素。因此轴承润滑直接关系到节约资源、材料、人力,机械设备的可靠性和寿命等。
[n0004] 现有设计的部分悬臂泵,在工厂内进行机械运转测试过程中,发现轴承金属温度及油池温度超过轴承运行允许温度标准,通过在工厂分析,发现现有回油孔设计过小,会导致润滑油在回油孔位置聚集,无法有效将高温润滑油回到油池,从而造成推力轴承温度持续升高,无法满足正常运行温度标准。
[n0005] 有鉴于上述的缺陷,本设计人,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泵用轴承箱冷却回油机构,使其更具有产业上的利用价值。
[n0006]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泵用轴承箱冷却回油机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泵用轴承箱冷却回油机构,通过轴承箱增加回油孔,在圆周上呈20°间隔分布,和扩大轴承压盖至60°扇形回油槽,提高了润滑油回油量,使得热交换可充分的进行,改善了润滑油换热效率。给轴承维持了良好运转环境,延长了轴承的使用寿命,保证了机组稳定运行。
[n0007]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泵用轴承箱冷却回油机构,包括泵轴、推力轴承、径向轴承和轴承箱,
[n0008] 所述轴承箱固定套接在泵轴上,所述轴承箱底部设有槽型结构的油池,所述轴承箱前后两端分别安装有径向轴承和推力轴承,所述推力轴承的后端压接有一块后轴承压盖,所述径向轴承的前端压接有一块前轴承压盖,所述轴承箱前后两端截面底部分别设有多个前回油孔和后回油孔,所述前轴承压盖和后轴承压盖内侧底部分别设有前回油槽和后回油槽,所述前回油孔的前后两端分别和前回油槽以及油池连通,所述后回油孔的前后两端分别和油池以及后回油槽连通。
[n0009] 进一步的,所述泵轴位于轴承箱内的部分表面还套接有多个甩油环,所述甩油环可以接触到轴承箱底部油池内的润滑油。
[n0010] 进一步的,所述甩油环共有两个。
[n0011] 进一步的,所述径向轴承和推力轴承都可转动的套接在泵轴上。
[n0012] 进一步的,所述后轴承压盖和轴承箱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后轴承压盖套接在泵轴的表面。
[n0013] 进一步的,所述前轴承压盖和轴承箱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前轴承压盖套接在泵轴的表面。
[n0014] 进一步的,所述前回油孔和后回油孔各有三个,在圆周上间隔20°分布。
[n0015] 进一步的,所述前回油槽和后回油槽都为60°扇形凹槽结构。
[n0016] 借由上述方案,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n0017]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泵用轴承箱冷却回油机构,通过轴承箱增加回油孔,在圆周上呈20°间隔分布,和扩大轴承压盖至60°扇形回油槽,提高了润滑油回油量,使得热交换可充分的进行,改善了润滑油换热效率。给轴承维持了良好运转环境,延长了轴承的使用寿命,保证了机组稳定运行。
[n0018]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n0019]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个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n0020] 图1是本实用新型泵用轴承箱冷却回油机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n0021] 图2是本实用新型泵用轴承箱冷却回油机构中轴承箱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n0022] 图3是本实用新型泵用轴承箱冷却回油机构中后轴承压盖前视结构示意图;
[n0023] 其中,图中,
[n0024] 1、泵轴;2、后轴承压盖;3、推力轴承;4、轴承箱;5、径向轴承;6、前轴承压盖;7、甩油环;8、油池;9、后回油孔;10、后回油槽;11、前回油槽;12、前回油孔。
[n0025]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n0026] 参见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泵用轴承箱冷却回油机构,包括泵轴1、推力轴承3、径向轴承5和轴承箱4,其特征在于:
[n0027] 所述轴承箱4固定套接在泵轴1上,所述轴承箱4中安装有转子部件,所述轴承箱4底部设有槽型结构的油池8,用于储存轴承润滑油,以及后续高温润滑油的回流冷却,所述泵轴1位于轴承箱4内的部分表面还套接有多个甩油环7,所述甩油环7共有两个,所述甩油环7可以接触到轴承箱4底部油池8内的润滑油,并将润滑油甩至推力轴承3和径向轴承5上,所述轴承箱4前后两端分别安装有径向轴承5和推力轴承3,所述径向轴承5和推力轴承3都可转动的套接在泵轴1上,所述推力轴承3的后端压接有一块后轴承压盖2,所述后轴承压盖2和轴承箱4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后轴承压盖2套接在泵轴1的表面,所述径向轴承5的前端压接有一块前轴承压盖6,所述前轴承压盖6和轴承箱4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前轴承压盖6套接在泵轴1的表面,所述轴承箱4前后两端截面底部分别设有多个前回油孔12和后回油孔9,所述前回油孔12和后回油孔9各有三个,在圆周上间隔20°分布,所述前轴承压盖6和后轴承压盖2内侧底部分别设有前回油槽11和后回油槽10,所述前回油槽11和后回油槽10都为60°扇形凹槽结构,所述前回油孔12的前后两端分别和前回油槽11以及油池8连通,所述后回油孔9的前后两端分别和油池8以及后回油槽10连通。
[n0028]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n0029] 本实用新型轴承箱4部件安装过程:首先将推力轴承3和径向轴承5安装到泵轴1上,其次将安装好的转子部件安装到轴承箱4内,最后将后轴承压盖2和前轴承压盖6分别紧固到轴承箱4上。在泵组运转过程中,泵轴1旋转带动轴上的甩油圈7转动,将油池8内的油甩至推力轴承3和径向轴承5,高温润滑油最终通过前回油孔12和后回油孔9回到油池8,从而带走轴承旋转而产生的热量,到达降低轴承运行温度目的。新增的前回油孔12和后回油孔9,在圆周上间隔20°分布,轴承上流过的润滑油分别进入中央的油池8和两侧后轴承压盖2和前轴承压盖6上的预留前回油槽11和后回油槽10,并由轴承箱4上的前回油孔12和后回油孔9与油池8相连。其次,前回油孔12和后回油孔9由原本的一个增加到了三个,通过增加回油孔个数,增大油池8回油的过流面积,以保证驱动端推力轴承3在相对径向轴承更复杂的工况和受力情况下,产生的更多的热量能够被润滑油带走,并能够通过更大的过流面积与油池8进行更多的热交换,保证油温的稳定,维持润滑油的品质一致,以使轴承在更稳定的状况下运转,延长轴承的使用寿命,保证轴承箱4部分在整机运转过程中的稳定性与可靠性,降低事故发生概率,延长整机使用寿命,保证设备安全。
[n0030] 改进后的前回油槽11和后回油槽10呈60°扇形展开,增大了后轴承压盖2和前轴承压盖6的回油容量,结合图2的回油孔,提高了润滑油回油量,使得热交换可充分的进行,改善了润滑油换热效率。给轴承维持了良好运转环境,延长了轴承的使用寿命,保证了机组稳定运行。
[n0031] 最后应说明的几点是:首先,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则相对位置关系可能发生改变;
[n0032] 其次:本实用新型公开实施例附图中,只涉及到与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在不冲突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同一实施例及不同实施例可以相互组合;
[n0033] 最后: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Claims (8)
[0001] 1.一种泵用轴承箱冷却回油机构,包括泵轴、推力轴承、径向轴承和轴承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承箱固定套接在泵轴上,所述轴承箱底部设有槽型结构的油池,所述轴承箱前后两端分别安装有径向轴承和推力轴承,所述推力轴承的后端压接有一块后轴承压盖,所述径向轴承的前端压接有一块前轴承压盖,所述轴承箱前后两端截面底部分别设有多个前回油孔和后回油孔,所述前轴承压盖和后轴承压盖内侧底部分别设有前回油槽和后回油槽,所述前回油孔的前后两端分别和前回油槽以及油池连通,所述后回油孔的前后两端分别和油池以及后回油槽连通。
[000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泵用轴承箱冷却回油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泵轴位于轴承箱内的部分表面还套接有多个甩油环,所述甩油环可以接触到轴承箱底部油池内的润滑油。
[000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泵用轴承箱冷却回油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甩油环共有两个。
[000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泵用轴承箱冷却回油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径向轴承和推力轴承都可转动的套接在泵轴上。
[000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泵用轴承箱冷却回油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轴承压盖和轴承箱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后轴承压盖套接在泵轴的表面。
[0006]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泵用轴承箱冷却回油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轴承压盖和轴承箱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前轴承压盖套接在泵轴的表面。
[0007]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泵用轴承箱冷却回油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回油孔和后回油孔各有三个,在圆周上间隔20°分布。
[0008]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泵用轴承箱冷却回油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回油槽和后回油槽都为60°扇形凹槽结构。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CN214331241U|2021-10-01|一种泵用轴承箱冷却回油机构
EP3173642B1|2018-07-18|Wind turbine generator with bearing system and seal
CN207989561U|2018-10-19|一种应用于数控机床的防尘、多级润滑式轴承
US5692841A|1997-12-02|Radial sleeve bearing and associated lubrication system
CN111043160B|2021-09-03|一种外球面轴承润滑防尘结构及方法
CN210509598U|2020-05-12|润滑油供给装置及包括其的旋转机械
CN103115018B|2016-03-30|一种管线泵轴承组件的润滑及冷却机构
CN205330868U|2016-06-22|一种径向轴瓦及具有该径向轴瓦的水轮发电机推力轴承
CN212536444U|2021-02-12|一种满装推力圆锥滚子轴承安装结构
CN201341061Y|2009-11-04|二极电机的滚动轴承结构
CN211924736U|2020-11-13|一种高润滑性双金属轴承
CN100529418C|2009-08-19|一种主氦风机
CN105465184A|2016-04-06|一种滑动轴与轴承座间的密封装置
CN210265213U|2020-04-07|一种防漏油的散热风扇
CN207652180U|2018-07-24|一种防漏油防尘电机及风扇
CN212969289U|2021-04-13|一种能延长微电机使用寿命的机壳
CN212155272U|2020-12-15|风机轴承降温系统
CN214742739U|2021-11-16|新型高效双推力可倾瓦滑动轴承
CN2547941Y|2003-04-30|长寿润滑油自循环套式轴承结构
CN203146397U|2013-08-21|一种风扇电机含油轴承的油路循环结构
CN213145094U|2021-05-07|一种双金属卷制轴套
CN207801628U|2018-08-31|高效率散热型电机转轴自润滑滑动轴承
CN211343463U|2020-08-25|一种悬臂式风机轴承风冷的轴承箱装置
CN211693194U|2020-10-16|一种适用于钻井泥浆泵的曲轴轴承润滑系统
CN102562784A|2012-07-11|大功率高速滑动轴承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法律状态: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优先权: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CN202120640889.5U|CN214331241U|2021-03-30|2021-03-30|一种泵用轴承箱冷却回油机构|CN202120640889.5U| CN214331241U|2021-03-30|2021-03-30|一种泵用轴承箱冷却回油机构|
[返回顶部]